東西問|短評:中國宗教界為何需要增進“五種認同”?
(東西問)短評:中國宗教界為何需要增進“五種認同”?
中新社北京12月6日電 題:中國宗教界為何需要增進“五種認同”?

中新社記者 李晗雪
時隔五年,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于3日至4日在北京再次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會議上強調,要深入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引導和支持我國宗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增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撫今追昔,細觀中外,作為國民一分子的中國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確應自覺增進“五種認同”。

中國宗教界有愛國愛教、維護中華民族利益的優良傳統,這在飽含苦難的近代史上尤為凸顯。“國民生在宇宙之間,國家領土之內,則愛國一事,就是人之天職,無有一人,不負這種責任。”這是中國佛教協會第一任會長圓瑛法師在一次講演中的發言。這位曾于抗戰中組織僧侶救護隊、向華僑發起“一元錢救國難運動”的高僧自白:“雖居僧界,為佛教之信徒,究竟同是國民一分子,所以當具愛國之心腸,時切愛民之觀念。”

同一時期,又有中國回教近東訪問團赴外宣傳日本侵華實情;杭州李理山道長在日寇入侵當地后敞開道觀,收容難民數千……家國心、民族情,未曾須臾與信徒身份相離。
尋求宗教的中國化則是首先來自于認同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教界自覺。曾任中國基督教協會第一至三屆會長的丁光訓在1980年提出,基督教要在新中國存在下去,必須從洋教變為中國自己的宗教:“我們肯定基督教的國際性,但是我們中國基督教要擺脫它的殖民地性質,不做外國基督教的復制品……而和祖國人民走在一起,植根于中國文化……”
也因這一腔家國情懷,新中國成立后的中國宗教界,支持中國共產黨,贊許中國共產黨為中國帶來繁榮和統一、贊許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91年,全國政協宗教委員會舉行的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七十周年座談會上,時任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副團長宗懷德說,回顧70年,聯系天主教界廣大神長教友在解放前后的不同經歷,倍感中國共產黨的親切、偉大。貧苦出身、時任中國道教協會會長的黎遇航以詩致意:“勸君牢記莫忘本,黨是脫貧致富人。”認同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宗教界人士家國心、民族情在當代中國歷史語境中的延伸,亦承載著宗教界欲與全國人民一道繼續為興國安邦獻力的赤子真意。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宗教工作取得積極成效,體現之一就是我國宗教中國化逐步深入。宗教界弘揚愛國精神,講大局、講法治、講科學、講愛心,不斷增進“五種認同”。在社會日新、社會思潮與價值取向更加復雜的情勢下,認同問題關乎諸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之廣度、深度。增進“五種認同”,既源自教界人士作為國民的應盡之職,也是涵養于中華土地上的諸宗教欲活水清泉、源源長流的必然要求。(完)

國內新聞精選:
- 2022年05月20日 09:42:48
- 2022年05月20日 09:37:34
- 2022年05月20日 08:56:30
- 2022年05月20日 08:04:49
- 2022年05月20日 07:54:39
- 2022年05月20日 06:46:19
- 2022年05月20日 06:24:30
- 2022年05月19日 13:45:18
- 2022年05月19日 09:05:18
- 2022年05月19日 08:05:46